查看原文
其他

张政文 |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理论阐释(上)①

张政文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4-09-23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理论阐释(上)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全面阐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科学把握“三大体系”的在逻辑和必然联系,深入挖掘“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三大体系”构建的方向与路径是时代交付的一项重大任务。受全国哲学社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展开专题研讨,成果将分为“理论阐释”和“路径探索”两辑刊出。
张政文教授指出,应科学把握“三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自觉遵循“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逻辑、发展规律,立足伟大实践、坚持科学指引、把握重点要点,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相互进、共同发展。李凤亮教授认为,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动力,话语体系是核心与关键,学术体系围绕学科体系展开,并通过话语体系的创新呈现出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在面向传统、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中坚持古为今用,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创新驱动。雷磊教授指出,应在学科体系建设上返本开新、交叉融合,在学术体系建设上直面问题、筑造传统,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彰显自身特色又契合世界潮流,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求得“戴逸之问”的破解之道。崇选研究员建议通过“三大体系”的构建,在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融通中,基于中国实践、发现中国问题、讲好中国道理,推动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熊易寒教授认为,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是一种嵌入性自主,其具有三重含义 :一是嵌入世界知识网络 ;二是嵌入中国的社会实践和中国人的活世界 ;三是嵌入跨国的、跨学科的知识社群。刘梁剑教授指出,“三大体系”需内外相合,体系化的理论建构所成就的理论体系应该是贯通的而非封闭的,面对“代际跃迁”的历史大变局,我们需要传承开新,探索属于新时代的“活泼泼”的“三大体系”。

——主持人   叶祝弟 张 蕾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

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黄埔高研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9期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张政文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与学术繁荣,也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基本的目标指向和实践遵循。思想理论的力量首先表现为逻辑思维的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体现的“稀有的逻辑力量”一向为后世称道,思想理论的创新创造也应符合逻辑规律。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应科学把握“三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自觉遵循“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逻辑、发展规律,立足伟大实践、坚持科学指引、把握着力重点,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把握“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

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产物,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知识形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就是建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的知识、观念、方法、命题、理论等,即形成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就其形态而言,主要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其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与人的关系,都与自然知识指向的“客观知识”有着重大区别。我们说要形成自主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形成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新的研究对象、知识命题、知识概念、研究范畴、知识方法,在理论创新创造中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讲,学科、学术、话语是一个时代知识总体的具体呈现,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随着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因此,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把握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



“三大体系”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学科支撑。何为学科?“学科”一词译自英文“discipline”,包含作为知识的“学科”和为“学科”服务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两层含义,其本质是以知识系统、科学分工、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学科设置、专业划分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集合,而知识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华勒斯坦指出:“学科也就是知识的分门别类。”学科是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整合与规范处理,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且稳定的知识体系。正如马斯所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技术兴趣,由这一兴趣导致的知识累积为‘自然科学’传统;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实践兴趣,由这一兴趣导致的知识累积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阐释学传统’。”何为学科体系?各个学科因其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的特殊性成为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独立学科,同时又因特殊性所蕴含的普遍性而相互连接、相互支撑,进而构成一个包括诸多学科门类,具有全局性与整体性、现实性与前瞻性意义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既是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逻辑划分,也具有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以时代和中国为观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经验、重要成就、重要思想、重要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学科化把握,不断丰富发展、建设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范畴、概念与理论体系,支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大体系”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学术支撑。何为学术?学术的本质是通过科学反映、论证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而不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并将其用于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改变世界。何为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对学术研究论域、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成果等予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是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的融合融通。一方面,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离不开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概念、思想、理论、观点、学说、知识、原理等,我们应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出具有自主性、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彰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特色,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显著优势。另一方面,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离不开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研究方法是获取真理性认识的利器,面对奥妙无穷、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怀特海把研究方法看作“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桥”或“船”,这个“桥”或“船”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创新包括思路、策略、技术、程序、工具等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并形成新的研究范式,才能让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以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大体系”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话语支撑。何为话语?应将对话语的考察置于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以分析。话语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句子、命题和言语,而是社会主体借助语言、文本等符号进行的意志表达。何为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立的言说体系与表达形式,是一定时代社会发展、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的综合表达,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外在反映,是以特定符号、特定言语指导、影响、形塑公众思维方式、言说方式、行为方式的规范结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概念、命题、术语、语言、判断、范畴等,作为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元素,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成果,其使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此,概念的澄清与界定成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前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认识和经验的完备系统,包括符号代码、语言表达、学术理念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应以概念的澄清与界定为基点,努力形成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主知识体系软实力的表征,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而这些都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构建。


在学科、学术、话语融合发展中把握“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

恩格斯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唯物辩证法既是观察、认识、说明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又是指导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融合发展的思想利器,为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辩证关系,实践推进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质上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彼此区别、各有重点,但在建设内容、功能作用和具体实施上又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构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位一体”建设格局。


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哲学社会科学以学科的方式发展,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构成学术体系,成体系的学科概念构成话语体系。因此,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学科体系是基本依托,规定了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视角、发展方向与建设内容。一方面,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学术体系以全局的、整体的学科体系为基础,通过对本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的集成创新,来形成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制度化的学科建设让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累积与学术研究变得自然有序,同时吸引着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研究兴趣的研究者不断加入而形成学术共同体,从而有效推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学科体系的创设与发展为话语体系的建设预留了表达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完善,就难以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可靠的理论、概念、范畴、表述支撑,就会出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首先要提高学科体系的建设能力与水平。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支持和布局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实现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的学科建设目标,打造有力支撑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实力支撑。学术体系既是连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中介枢纽,又是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内核。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支撑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每一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共同构成了科学化、层次化、条理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可以说,学术体系的发展状况影响、决定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支撑着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同的学术体系,会产生和支撑具有不同思想指向、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实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中占据世界主导地位,进而垄断了对学术体系中概念、思想、观念的解释权,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一度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自主性、主体性、时代性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被动地进行学术思考、理论探索。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还要提高学术体系的建设能力与水平。既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从学术前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战略全局出发,聚焦新的时代命题、知识概念、研究范畴、研究方法,提升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能力与水平;又要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聚焦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创新,尤其是实现新科学、新技术与新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运用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与新工具,提升研究方法体系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进而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整体推进。


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表达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既是学科体系内外联结的桥梁纽带,也是体现、表达、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方式载体。一方面,对于学科体系而言,学科的本质是知识分类,这里的知识分类当然包括话语基础、话语核心、话语方式、话语自信、话语传播、话语权力和话语创新等话语知识,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学术体系而言,学术研究的载体和工具是话语,学术研究的内容需要话语来呈现,学术研究的成果需要特定的话语来表达,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需要学术话语的传播来达成。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还要提高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力与水平。应聚焦政治话语学理化,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并且讲深、讲透,讲出政治话语背后的道理、事理、学理、情理与哲理,以知识的方式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聚焦学术话语大众化,通过学术话语的通俗化表达、形象化展示与大众化呈现,让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有意思,让思想、理论、学术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聚焦中国话语国际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标识性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学术理论、学术概念、学术范畴与学术表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切实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话语说服力与舆论引导力。


统筹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立体化建设

“三大体系”建设应立足伟大实践。从总体上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人类的知识生产是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唯有激荡的大时代、宏阔的大实践,才能孕育创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和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恩格斯指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实践是知识生产的源泉,仅仅停留在原理层面,是不可能推动理论创新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和任务就是把中国实践、中国发展、中国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哲学社会创新发展的学科内容、学术理论、研究范式和知识话语,统筹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统筹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立体化建设,努力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三大体系”建设应坚持根本指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统筹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立体化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引。首先就是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应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学术上的独立自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积极推进“三大体系”的创新发展,不断拓展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整体推进、融合推进和全面推进。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开门搞研究,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有分析、有鉴别,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三大体系”建设应把握着力重点。统筹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立体化建设,应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学科体系而言,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应整体布局学科的交叉、重组与退出,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系统学科、横断学科,特别是构建量化社会学、量化历史、数字考古学、计算传播学、计算政治学、科技金融学、空间计量技术与经济学等文理交叉学科群,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纵深推进文理多点突破、交叉融合,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学科支持。就学术体系而言,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推进有组织科研。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有组织科研的“强组织性”,具有打破学科壁垒、统筹资源配置、强化力量集成、形成创新合力、畅通转化链条的特征与优势,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变“无序”为“有序”、变“分散”为“聚合”、变“无组织”为“有组织”、变“学术导向”为“需求导向”,对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必须加强学术话语权建设,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理论、学术概念、学术范畴与学术表述,全方位展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不断提升和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3.082023.072023.062023.05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索与争鸣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